先有大运河,后有无锡城。无锡作为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,在悠长的运河流淌中留下大量的遗存、遗址,成为中国大运河江南河段的典型段落,“千里运河,独此一环”的穿城特色勾勒了无锡段运河的独特风情,“江南水弄堂”的原生态风貌更是绝版于世。为了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,努力将大运河无锡段建设成为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、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和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,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带上的“江苏样板”,无锡在河道治理、水质提升、遗产整理、保护修缮、古镇开发、街区改造、工业遗产再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保护实践工作,清名桥历史街区和惠山古镇成为无锡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成果的典型,为沿线城市树立了榜样。
无锡段运河保护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历史的延续发展。无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如何保护利用运河遗产的呢?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,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又该如何发力呢?由江南大学连冬花博士撰写、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《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实践》一书对无锡段运河遗产的保护历史和保护实践走向做了系统研究,既彰显了无锡段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历史画卷,又呈现了创新发展的未来华章。
该著的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在于: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、文化遗产理论为指导,应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,围绕着无锡城与大运河的关系,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大运河与无锡城之间的共生共进关系,揭示了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历史过程和时间节点,彰显了无锡段运河遗产的主要特点,在此基础上,立足无锡段运河遗产的历史特点,挖掘阐释了无锡段运河遗产具有的历史、艺术、经济、教育、生态等多重时代价值,体现了作者对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深度思考,为进一步保护利用运河遗产指明了方向。基于遗产的唯一性和脆弱性,对遗产保护实践的总结、反思、改进、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。作者不仅对无锡环城古运河保护治理进程进行了历史梳理,而且对其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,指出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还存在的具体问题,并就如何走出目前困境提供了路径。最后,作者以理论为指导,以时代需求为指向,对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前景和展望做了分析说明。
文化遗产保护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事业,在目前学界关于大运河遗产保护问题上理论性偏弱的大背景下,作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,既为打造“无锡样本”奠定了厚实基础,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,是一本值得相关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阅读和关注的佳作。
作者:连冬花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、无锡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研究员、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